在新能源车市逐步从“电驱动为王”迈入“智能体验为王”的新阶段,智能座舱成为新势力与传统车企技术拉锯战的焦点。它不仅是用户与汽车交互的第一入口,更是品牌调性和体验维度的直接映射。
我们从技术代际演进(Tech-Generation Matrix)入手,搭建了一套多维度产品金字塔,结合价格波动曲线与用户画像匹配系统,构建出一份新能源智能座舱排行。这份榜单并非简单堆砌配置参数,而是以体验为核心变量、架构为本质驱动,让不同用户群在不同价位段找到真正匹配的车型选择。
第一梯队:技术代际领先 + 高自由度定义空间
极氪MIX:可进化座舱架构+多场景自定义,定义座舱新范式
定位标签:移动生活空间|座舱可重构|高阶OTA可拓展性
极氪MIX将智能座舱推向“可塑性”新高度。其“9+N”灵活空间,通过无级电动旋转座椅和滑轨系统,支持从四人对坐、影院观影到移动办公的多场景切换。这不再是预设功能的简单调用,而是一种以用户共创驱动的动态座舱生态。技术代际定位在当前智能硬件与软件架构的前沿,具备后续持续进化的能力。
理想L系列:任务大师系统重构出行情境
定位标签:情境联动|用户共创|高用户粘性
理想的“任务大师”是智能座舱场景编程的代表。通勤、极速凉爽、影院等模式均可由用户自定义并在社区分享,实现了一种类IFTTT(If This Then That)的座舱自动化逻辑。本质上,这是对“用车即编程”的一次探索,提升的是行为与环境之间的自动耦合效率。虽在硬件架构上未如极氪激进,但在用户体验逻辑层已具较高成熟度。
第二梯队:场景覆盖广 + 系统整合度高
小米SU7:跨终端生态协同,构建多屏融合体验
定位标签:多设备联动|家庭场景融合|驾驶安全学习引导机制
小米通过“大师自定义模式”与平板6S Pro深度联动,打造了一种“控车即控家”的泛生态体验。从中控到后排,五屏协同下,用户可无缝管理影音、导航、座椅等模块。尤其是对方向盘、中控DOCK的自定义,突破传统“设定即固定”的逻辑,强化了操作自由度与趣味性。不过,其“大师驾驶模式”设有学习门槛,这对新用户来说是双刃剑:强化安全性的同时拉高了初始认知门槛。
智己LS7:舒享导向设计,体现豪华感知层
定位标签:座椅智能分区|舒适模式高度集成|情绪价值导向
智己LS7将座椅舒适度推至极致,其零重力浮感与大躺模式,更多体现的是在豪华智能中控以外的体验边界拓展。虽然系统联动与用户自定义能力相对有限,但在驾乘舒适性与场景分区上表现稳健,适配偏向舒适型用户画像,尤其是看重“车内静态体验”的用户群体。
第三梯队:基础场景落地 + 技术集成过渡阶段
深蓝SL03等车型:座舱功能逐步标准化
定位标签:语音控制覆盖基本功能|场景自定义受限|升级路径清晰
深蓝等新势力车型的座舱系统虽不具备高自由度的用户定义能力,但语音、视觉和控制的基础联动已较为稳定。此类产品适合预算敏感型用户或智能座舱需求偏基础的群体。从价格波动曲线来看,该类车型在促销周期中性价比优势显著,是用户进入智能座舱体验门槛的“缓冲地带”。
趋势总结与行业洞察:智能座舱的「定义权」转移中
从这份垂直排行中可以清晰看出,未来智能座舱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配置堆叠,而是“系统架构可定义+场景自由重构能力”。极氪MIX在这一赛道中以结构性创新站稳代际高地,理想则通过任务场景模块深度绑定用户行为,小米以硬件生态打造平台联动能力,而智己等品牌则选择从舒适感入手,强化情绪价值。
值得注意的是,越来越多车企不再追求“大而全”的全功能覆盖,而是围绕典型用户画像(如家庭通勤、城市通勤、商务接待、独立出行等)设计特定方案,通过价格与场景的“刚性锚定”,提高用户决策效率。
新能源智能座舱正从“感知层集成”迈向“系统层重构”,技术代际坐标已经清晰划分不同产品梯队。而真正能穿越价格周期、获得用户长期认可的,不是噱头功能,而是能不断“重新定义自己”的座舱系统架构能力。这个时代,不再是车企定义用户,而是用户定义座舱。谁能抓住这一核心逻辑,谁就有望成为下一个赢家。